胃肠电图仪表示:在消化内科门诊,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群愁容满面的患者:他们捂着肚子,眉头紧锁,诉说着反复的胃痛、胃胀,进食后不适加剧,有时还伴有恶心、早饱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奇怪的是,胃镜检查结果却显示一切正常。看到这个结果,他们也很疑惑:大夫,我的胃是真的不舒服啊,怎么会没事呢?这个时候我会告诉他们,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您可能患上了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揭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神秘面纱
常见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有餐后不适综合征、上腹疼痛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电图仪表示:这类疾病并非由胃肠道的器质性疾病引起,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不适。它通常表现为上腹部的一系列症状,如饱胀、疼痛、早饱(少量进食即感饱胀)、嗳气、腹泻等。尽管症状多样,但通过常规检查往往找不到明确的病理原因。
二、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哪些症状?
1、腹胀:消化不良的患者在进食后,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腹胀症状,还可能伴随上腹部不适、腹痛等不适症状。
2、嗳气: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后,可能会出现嗳气的情况,胃中的食物无法被吸收,可能会间断出现气体,从咽部发出声音。
3、反酸:食物无法及时被身体吸收,则可能导致胃中有酸味液体,向食管、口腔方向进行反流。
4、恶心:消化不良的患者,在嗳气、反酸的过程中,可能会伴随明显的恶心症状,还可能引发呕吐的不适感。
5、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厌食、食欲缺乏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
三、发病的原因有哪些呢?
它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多种因素参与它的发病过程,肠-脑互动异常是主要的发病机制。打个比方来说,就是人的胃肠好比是人的第二个大脑。
一方面,胃肠动力出现异常,胃部排空延迟,食物就像在胃里“堵车”一样,迟迟不能顺利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于是产生胃胀、早饱的感觉;
另一方面,胃肠的敏感性增加,即使是正常的胃肠蠕动、轻度的食物刺激,大脑也会接收到强烈的“疼痛信号”,让患者苦不堪言。
此外,精神心理因素更是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长期的焦虑、抑郁、压力过大,会扰乱神经系统对胃肠的调节,成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导火索”。胃肠电图仪表示:它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典型疾病。
哪些情况容易诱发消化不良的发生呢?
1.饮食不规律和生活方式:不规律饮食、过快进食、高脂肪或辛辣食物等都是潜在的触发因素。长此以往,功能失调。
2.作息紊乱:熬夜成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可身体的生物钟却被打乱。胃肠在夜间本应进入休息、修复状态,熬夜却使其持续处于应激,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长期缺乏运动也是一大“帮凶”,久坐不动使胃肠蠕动减缓,动力不足,食物在胃肠内“蜗行”,消化不良自然接踵而至。
3.精神心理因素: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精神压力可直接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很多患者可能有神经质、情绪不稳、易焦虑等人格特质。
4.肠道菌群失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肠道某些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群增多,导致脑肠轴机制失调。
5.胃肠动力障碍:胃肠道运动不协调,如胃排空减慢,是导致消化不良的常见原因之一。
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前必要的检查是什么?
消化不良的患者首先应进行胃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除外,胃肠电图检测能精准检测分析胃肠功能动力性异常、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的一系列消化不良症状。
什么是胃肠电图仪?胃肠电图仪是记录人体胃、肠部体表的胃肠电信号的专用仪器。采用现代电子技术、采集胃肠蠕动产生的生物电信号,可根据胃肠电波形及参数的改变、对患者作出胃肠疾病诊断参考。与心电图、脑电图一样,是一种无痛苦、无创伤的检查,方便快捷,尤其适用于儿童、年老体弱者等不适宜做胃肠镜检查的人群。
胃肠电图检测适用于胃肠动力障碍的患者,如便秘、恶心、呕吐、餐后饱胀、腹痛等、胃溃疡及胃炎等胃肠道器质性疾病、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糖尿病胃轻瘫等。

面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1. 调整饮食结构:规律进餐是首要原则,定时定量,给胃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餐后立即躺下。
2. 优化生活作息:规律作息,减少压力,适量运动,避免烟酒和刺激性食物。
3. 舒缓精神压力:患者往往有某些人格特征,心思细腻、伴有焦虑特质,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焦虑、抑郁问题,心理治疗至关重要。
4.体表胃肠起搏治疗法 当胃肠道神经或肌肉不能协调工作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出现互动异常,胃肠动力障碍就会出现。胃肠动力障碍包括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病(GERD)、胃瘫、功能 性 消 化 不 良 ( F D ) 、 慢 性 肠 假 性 梗 阻(CIPO)、便秘和肠易激综合征(IBS)等。
经过临床监测发现,肠胃发生病变时,其肠胃电图的电频率和幅度会发生显著异常变化。胃动力治疗仪工作原理是基于胃肠起搏点的电活动可被外加电流刺激所驱动,促使紊乱的胃肠电活动产生生物反馈跟随效应,以恢复正常节律,从而达到治疗各种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目的。仪器采用现代电子技术,模拟产生健康人胃肠电信号,设计成胃肠双路起搏信号输出,可分别对胃肠起搏点进行生物反馈起搏。

"起搏信号"是决定胃肠起搏效果的关键因素。但传统仪器的拟生电信号刺激作用弱,驱动效应差,容易产生适应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合肥凯利光电有限公司研发团队与科研机构专家协同合作,对多种预设波形方案反复研究论证,并参考胃肠电图仪诊断标准采用了胃治疗频率3 cpm、肠治疗频率12cpm,合成对胃肠起搏点具有显著驱动刺激效应的特殊波形,实现疗效最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