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电图的发展
时间:2023-08-16 15:29:02 点击次数:
胃电图仪是通过腹部体表电极记录胃肌电活动的一种技术,它所呈现出的图形就是胃电图,目前的研究业已表明胃电图能够反映胃动力,有助于胃动力异常的病人的诊断与评估,同时也可用于检测治疗效果、促动力药物的动力效应、随访等。

在过去的10多年中,胃电图仪的重大进步就在于发展了对它的定量分析方法。目前常用的胃电图参数有:主频、主功率、正常慢波百分比、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以及慢波频率的不稳定系数等,其中主频和主功率反映胃肌电活动的频率和振幅(正常范围是在2.3-3.7cpm),正常慢波百分比反映胃肌电活动的规律性,而胃电节律紊乱的百分比反映的是胃慢波的不规律性,胃电节律紊乱可进一步分为胃动过缓(0.5-2.0cpm)、胃动过速(4.0-9.0cpm)和无节律胃电。
关于胃电图和胃动力的关系,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胃电图是对胃肌电活动的检测,而不是对胃动力的直接测定。因此我们不能期望在胃电图和胃动力之间有完全的一对一的关系。但胃电图主频决定了胃收缩的最大频率,相当于胃的MMC III相的收缩频率或者相当于正常人在进餐后的收缩频率,所以主频偏离2-4 cpm的胃电图往往提示存在胃动力的障碍。胃电图功率的相对值则反映了胃动力情况,大量研究已经表明胃电图仪主功率的相对增加与胃动力的增加有关,在胃运动的不同阶段在体内记录的胃肌电活动也已经表明胃慢波振幅与胃动力有一定的相关性。胃动过速也和胃动力低下有关,现在发现胃动过速通常是从远端胃窦的异位起博点起源的,这种胃动过速的逆向传播抑制了胃有规律的协调收缩。胃动过缓和胃动力的关系仍有争议,无论胃动过缓是否抑制了胃动力,都依赖于胃动过缓的自身特点。
目前在国内临床胃电图仪应用较多的是单导胃电测量方法,其能检测胃节律异常,在检测慢波传导中断中却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并且不能检测慢波的传播,因此国内外专家已将研究着重于发展识别慢波不连续和传播的新方法。瑞士维迪公司最新推出的4导胃电图仪具有分辨多种振幅的能力和足够的过滤装置,使得胃慢波的直接传导能够从胃电图中被识别,其提出的一个新的参数—慢波偶联百分比能用来高质量地评估慢波的下传连续性,更有助于对胃动力的判断。
综上所述,任何事物都是在社会进步中得到不断发展,胃电图仪的发展虽历经坎坷,但它对于胃肠动力学基础研究贡献和临床诊断意义却是不可磨灭的,我们更应要以发展的目光来再认识胃电图。